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搭建庇护所

2023年07月25日16:49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温室内景。

昆明植物园供图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野外种群和个体数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人为干扰严重和随时有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

  18年前,“极小种群”这一概念在云南诞生。随着新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与《“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的出台,我国逐渐加快了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步伐。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昆明植物园建成了一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温室,为原产热带、南亚热带或需要高温高湿环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提供庇护之所。

  用温室保育珍稀植物

  “有很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昆明不能露地生长。”说起建设保育温室的初衷,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攻关团队负责人、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研究员告诉记者。

  此前,昆明植物园建设有占地21.3亩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通过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把全球稀有的五针松等48种同时被国家和云南省列为优先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引进园内,构建了迁地保护种群。

  然而,露天栽培只适合一部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和需要高温高湿环境条件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需要人工创造条件来呵护。”孙卫邦说,因此,他们希望有个小型温室,既能保育珍稀植物,又能成为一个别致的艺术景观。

  保育温室占地150平方米,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呈“S”形,既是英文“Small”(小的)首字母,也象征着室内保育的植物正在向人类发出“SOS”求救信号,亟待抢救性保护和开展研究。

  目前,保育温室已栽培保存了120余种共1000余株重要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9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27种。至此,昆明植物园迁地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达到了86种。

  肩负科研科普多重职责

  “2022年7月保育温室竣工验收,此后担负起了多重职责,这一年来越来越有‘模样’。”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负责人、工程师唐凌云说。

  一年间,唐凌云等人开始对保育温室种植区的土壤进行改良,实现微地形调整,尽可能模仿植物原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采用立体化的呈现形式,以附生兰科植物为展示主体,打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生态园林景观。

  为了模拟高温高湿的环境,营造雨林雾气氤氲的生境,保育温室配备了4套雾化装置,建有完整的喷淋系统,还加装了通风、遮阴装置。“温室也不是越热越好,尤其在夏季,要实时通风、遮阴,避免珍稀植物尤其是幼苗受到伤害。”唐凌云说,由于温室空间有限,温室内所有的设施都简洁实用,利于后期低成本维护。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保育物种,在物种选择上,工作人员重点考虑草本、藤本和少数灌木,并充分利用上中下空间,进行立体布置和景观营造,高富集地栽培保育植物。

  “保育温室不仅提供了一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育场所,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孙卫邦告诉记者,比如秀丽兜兰,兰科专家以前可能要多次远赴藏东南等地,才能够观察到它开花、结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过程,如今在植物园里就可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同时,通过人工干预,这些“宝贝”的繁殖率和成活率显著提升,拯救成活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还可为科学家提供珍贵的研究材料。

  “比如,研究人员需要提取某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叶片,来开展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而保育室就有现成的样本。”孙卫邦说,经人工繁育保育,更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回归”自然生境成为可能。

  “科学普及也是保育温室的一个重要功能。”唐凌云说,保育温室还为科普活动提供服务,传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知识,帮助大众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目前,昆明润城学校、昆明西华公园等地还建起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育“分园”。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云南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云南金钱槭等60多个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编辑:李艺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