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又到了“神兽出笼”的时候。为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许多家长为孩子报名了研学旅行。
但不少家长发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花费,只换来了“游而不学”,在研学期间,有些还遭遇了讲解人员良莠不齐、孩子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
本是为增长孩子见识的研学旅行,为何会问题重重?
动辄几千块,研学旅行在“收割”谁?
低至100多元的一日研学,高到近9万元的美国插班研学,打开某在线服务平台,各种研学项目应有尽有。
在线服务平台截图。
某旅游平台研学华东业务负责人表示,这个暑期,主打历史人文、户外自然、科学技术类的研学产品最受欢迎。从产品时长上看,以景区/展馆主题一日游和长线多地5-9日游的产品最为热销。从价格上看,多日游产品人均价格在6000元左右,较2019年暑期有两成左右涨幅。
不过,仔细比较这些研学旅行,很多项目在行程设置上大同小异,如去草原研学,多是感受游牧文化、享受草原美食、以及参观牧民家庭等。但类似的项目,在收费上却高低不一,有些低至几千元,有的高达上万块。
据家长反映,部分研学旅行在标注的费用之外,还会有额外费用。如,某研学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告诉记者,其开设的北京励志研学营收费4980元,但从居住地到北京营地的费用需要自付。
记者注意到,一些学校也会组织研学旅行,虽然遵从自愿原则,但有学生在社交平台表示,“收费太贵,纠结要不要去”。在其晒出的图片中,显示北京研学6天的费用要6580元。
这种研学旅行甚至引发了一些学生的焦虑。乐乐来自山东某县城,虽然很想参加学校组织的北京研学,但考虑到家庭条件不好,她告诉记者,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走马观花,研学旅行“名不副实”
即使花费几千元参加了研学旅行,结果也可能没想象得那么美好。
一些研学旅行,虽然打着学习的名义,但从行程看,仍以游为主。在路线设置上,甚至和旅行社推出的普通旅游线路无明显区别,研学地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
同时,由于当前研学机构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较差的服务体验,也让部分家长直言:“与其报名研学,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
生活在江苏的丹丹,近期为孩子报名了某机构的北京研学亲子游,其中包括7月4日的故宫研学和7月6日的中国科技馆研学。
据丹丹讲述,本来在直播间买的是10至20人的团,但去故宫的时候,不仅让他们12个人跟着一个50人以上的团,讲解也并非针对小朋友,讲解员水平甚至不如一般导游。
“5日晚上11点,活动方又通知我们,中国科技馆的门票只买到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的,剩下的8人没有票,并责怪现在科技馆检票严格,无法混进去了。”丹丹告诉记者,“我们只能早早起来刷票,进去后,发现又是三四十人的团。”
在研学活动中,清华北大等名校研学营尤为火爆。很多机构拿准家长憧憬名校的心理,推出此类研学,但由于此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未开放参观,孩子们只能顶着太阳,在校门口拍照“打卡”。
一些研学机构由于打着“走进清华北大”的名号,还不惜“勾结”校内师生。近日,北京大学保卫部就发布一则违规情况通报:7月5日,一支名为“狼爸部落”的校外研学团队,通过联系校内人员、借用账号在树洞平台发布预约求助信息等方式拆分预约,由多名校内师生预约入校。
至于有研学机构宣传,由清华北大的老师为营员传授高效学习方法。一位曾是名校研学营的带队老师在社交平台透露,“说是清华来的,但肯定不是。”
蜂拥而上,研学旅行该如何规范?
随着研学的热度越来越高,也吸引了旅行社纷纷开展研学业务。
从事导游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有利益的地方,大家就会蜂拥而上。“以前购物团赚钱的时候,大家就做购物团,如今研学的客流量上来了,就‘改头换面’做研学营,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找人带团,于是之前干购物团的可能也被拉来讲课了,无论他会不会讲。”
行业迅速扩张下,研学项目随意定价、研学内容“名不副实”、从业人员缺少资质、学员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纷至沓来。
这几年,国家及地方也在出手规范。如,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但是,‘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的问题,还在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这让研学旅行的价值大打折扣,要让研学旅行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在熊丙奇看来,健康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不管是以学校为主体还是以校外机构为主体进行的研学活动,均要强化监管。“另外,社会层面也可为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活动场所,减少家长对学校、校外机构研学活动的依赖,开展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
面对研学旅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研学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研学内容与实际效果不符,而带来的学习效果不佳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建议,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明确研学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学员的安全和权益。
“此外,还需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研学机构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建设,让家长和学员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研学旅行的内容和风险。”江瀚向记者表示。
7月11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暑期出行温馨提示,其中也提到,要注意“研学”旅行主体是否有打资质“擦边球”的情况。如果是选择旅行社提供的“研学”产品,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的要求须提供研学旅行产品说明书,其中必须要有研学旅行安全防控措施、研学旅行教育服务项目、评价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监护办法,既要保证参与旅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学”的内容和质量。(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中国新闻网)